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管制理論專題研究一
SEMINAR ON REGULATORY THEORY (Ⅰ) 
開課學期
96-2 
授課對象
法律學院  法律研究所  
授課教師
葉俊榮 
課號
LAW7061 
課程識別碼
A21 M405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7,8(14:20~16:20) 
上課地點
社法研1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且 限法律學院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總人數上限:2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62regulatory_thoery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法律族群已經太習慣於區分公法私法(公法學者或私法學者),也太習慣於從憲法行政法民刑法這些學科分野去看問題,我們是否曾想過透過人體、時間、空間這些角度來看法律的設定功能與實際運作?在一方面,管制理論的探討,便是在於擺脫這些形式分野,在另一方面,從人體、空間或時間的角度橫向看法律與管制課題,可以讓我們開拓另一個法律研究的視野。事實上,不論是憲法上的主權範圍或選區劃分,行政法上的管轄或紅燈區的設置,民刑法上「公然」或「公開」的要件,都是法律借用空間來進行管制的作法。本課程將有系統地從空間的觀點,探討我們如何利用法律來進行各種管制。 

課程目標
本課程的上課目標,在於介紹法律制度背後的管制理論,透過空間作為切入點,更能清楚地將法律作為社會控制手段的功能與侷限充分顯現出來。同學所學的,將不會是憲法、行政法、民法、刑法這些形式的藩籬,而是法律與人、時間與空間的介面。許多法律的制度或規範原則,透過這種視角,反而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課程要求
本課程將相當仰賴公(public)與私(private)的劃分與融合作為探討的主軸。法律上對公與私的劃分與融合,絕非單純公法與司法的區分問題,而是當今研究民主轉型、全球化以及管制的重要環節,也是本課程的重要分析架構。因此,憲法或法律解釋上對從隱私權(privacy)到公共性此一公私延伸光譜的處裡,也構成我們探討各種空間管制的比較基礎。課堂將具體對五種不同空間的管制進行研究探討,並比較其差異。這五個空間分別是私密空間(妳的臥室),公共空間(民主廣場),公共領域(有線電視),網路空間(部落格),以及全球空間(星巴克的全球擴張)。這些空間的轉換延伸與串連,也構成本課程討論的另一個重點。課堂上除了由授課先生講授基礎的議題設定與研究構想外,同學在課堂上則選擇就五大空間的的任何管制課題進行探討,並於課堂中進行報告。討論的重點將在於現行法(法律或司法判決)對各種空間的管制及其法律上的評價。例如,目前台灣對網路空間有何管制措施?其情形與管制公共領域(電子與平面媒體)或管制公共空間(從中正紀念堂到民主紀念館)有何不同,是否合理?雖然我們會探討西方的相關文獻,但課堂中希望大家來分析台灣所發生的管制實例並分析這些案例背後的管制脈絡與規範發展。對法學研究的新取向有熱情,並有心擴展研究方法與視野的同學,較適合修習本課程。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將於課堂說明 
10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1  1. 課程主旨說明及相關行政事務
1.1. 從「大中至正」到「網路淫照」
1.2. 從法律到管制理論
1.3. 轉型與空間
1.4. 法律與五大空間的管制
1.5. 釋字460解釋對「住宅」空間的觀點 
第2週
2/28  和平紀念日校方放假 
第3週
3/06  2. 管制國家與管制理論
2.1. 管制國家是一個描述性的概念:相對於法治國社會國等等
2.2. 管制目的與管制工具
2.3. 管制環境與管制程序 
第4週
3/13  停課一次(另擇期補課) 
第5週
3/20  3. 空間管制的範疇與內涵
3.1. 解構空間
3.1.1. 距離
3.1.2. 中心
3.1.3. 流動
3.2. 空間的意涵
3.2.1. 性別、種族與邊陲
3.2.2. 歷史、認同與文明衝突
3.2.3. 正義與資源配置
3.2.4. 民主、論辯與市民社會
3.2.5. 資訊網絡與數位落差
3.2.6. 全球經濟與地方依賴
3.3. 空間與管制「空間」 
第6週
3/27  停課一次(另擇期補課) 
第7週
4/03  4. 空間管制與法律理論
4.1. 系統封閉與網絡連動的法律論爭
4.2. 權利與權力觀點
4.3. 進出家庭與校園 
第8週
4/10  5. 公與私之間
5.1. 重返「公法、私法區分」現場
5.2. 解構與重建公與私
5.3. 法律的回應 
第9週
4/17  6. 私密空間
6.1. Features
6.1.1. Limited Visibility
6.1.2. Disconnection from Social Norms
6.2. Regulation
6.2.1. Mind or Free Speech
6.2.2. Privacy
6.2.3. Intimacy and Secret Societies 
第10週
4/24  7. 隱私權與私密空間 
第11週
5/01  8. 公共空間
8.1. Features
8.1.1. Technical Setting
8.1.2. Body Display and movement
8.1.3. Connectedness and identity: From Small Town to City
8.2. Regulation
8.2.1. Regulating General Settings (including safety, sanitation and public policy)
8.2.2. Gathering and demonstration control
8.2.3. Monitoring 
第12週
5/08  9. 財產權、私有化與公共空間 
第13週
5/15  10. 公共領域
10.1. Features
10.1.1. Deliberation
10.1.2. Market and Community: sizes and social cohesion
10.2. Regulation
10.2.1. Entry and Resources Allocation
10.2.2. Freedom of Speech and Fairness doctrine 
第14週
5/22  11. 媒體私有化與公共化 
第15週
5/29  12. 網路空間
12.1. Features
12.1.1. Technology
12.1.2. Anonymity
12.1.3. Cross-boundary Community
12.2. Regulation
12.2.1. Diversity
12.2.2. Invisibility 
第16週
6/05  13. 人格同一性、匿名與網路管制 
第17週
6/12  14. 全球空間
14.1. Features
14.1.1. Fast movement: in space and time
14.1.2. Sovereignty and identity
14.2. Regulation
14.2.1. Super-national Authority?: Redefining Empire
14.2.2. Loss of Control